为什么对于电影来说,导演的影响力大于编剧
3341 views
2015-03-31 20:33:25
视觉艺术都在于导演,电视剧可能略有差别,具体后面会提到。如果作为文字艺术工作者,小说、散文、诗歌这些才是核心,戏剧和电影都不能算文学的主阵营。
所谓“戏剧在于演员,电影在于导演”的结论,旨在表明戏剧和电影的核心创作者。这是由各个艺术的艺术特点决定的。在某一个艺术中,理论上,核心创作者只有一个,外围创作者们,是为核心创作者提供创作环境的。(当然,这是理论说法。在各个环节高度交融的今天,即便各个艺术分支仍有理论上的核心创作者,其实远没有之前那么重要了。因为往往优秀“创作环境“的本身就是决定最后作品质量的重要环节。)
但是理论毕竟存在。那么理论中,核心创作者是怎么界定的呢?是按照做减法的方式。也就是问一个问题,在最本初的状态,抛开一切,这个艺术只需要什么?也就是大学一开始学的,”戏剧/电影艺术三元素。
1、戏剧艺术三元素:演员(Performer)、场地(Venue)、观众(Audience)。
戏剧艺术只需要演员、场地、观众,即可成为最本初的戏剧艺术了。哪怕演员静坐在舞台中央一刻钟,被观众看到,它就可以在理论上满足戏剧艺术的分类要求(“被观测到的双重行为”)。所以在西方,戏剧艺术更多地被称为表演艺术,"Performing Arts"。编剧、导演、设计等,理论上,都是为了演员的核心创作提供创作环境的,因为他们在理论上可以被认为是“不需要的,没有的”。所以结论是,在戏剧艺术中,演员是核心创作者。当然这个都是理论。在实践中,一个优秀的“创作环境”本身,就有可能使人趋之若鹜。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,即便在理论上它属于“创作环境”,但也能流芳千古。
2、电影艺术三元素:导演(Director)、摄像机(Camera)、像(Object)。
电影,也就是将影像记录下来的艺术,又被称为“视觉艺术”(Visual Arts。对比上文的表演艺术)。抛开所有项目,在本初形态,它只需要一个导演,一个摄像机,和一个像。导演通过摄像机把像留住,就可以成为一个电影了。比如导演照一棵树,照两秒,理论上它也可以被称作为电影了(电影,Motion Pictures,“移动影像”)。不需要编剧。同时,它也不需要观众,在放映前的拷贝里面的东西就已经被称作为电影了(与戏剧的差异大家可以体会,一台戏只有大幕拉开才算一台戏,这就是观众元素的差异)。同时,对比戏剧,它可以不需要演员,即便有演员,演员的作用也小的多,因为他们和那棵树一样,都是“像”。所以结论是,在电影艺术中,导演是核心创作者。
3、关于电视剧的探讨
首先电视剧是视觉艺术,只要是视觉艺术,导演理论上都是核心创作者。原因如上。
但是我们如果还用做减法的方式,去探讨电视剧,就会发现,现实来说,电视剧已经不是呈现影像这样了。它是电影在当代发展的产物,所以它的最低形态早就比电影要来的复杂。它的叙事属性是天生的。也就是说,先天地,它就要被分集,分段。就要求影像之间有联系。我可以照一棵树照两秒,说它是电影,这可以。但是我今天照两秒,明天再照两秒,如果没有关联,这个分集就没有意义。分集唯一有意义的原因,是其中的故事性。从这个角度上说,编剧也可以被看作为“准核心创作者”。这也可能为什么会说“电视剧在于编剧”的原因,其实也没有错。
以上就是为什么“戏剧在于演员,电影在于导演,电视剧在于编剧”的理论推导。
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反映。
“戏剧艺术在于演员”的实践反映:
1、一个好剧本和好导演挽救不了一个坏演员可以毁掉戏的程度,但是不管剧本、导演多坏,好演员是可以挽救回来的。也就是说,演员对于戏剧的影响力要更大。这个不常去现场看戏剧的人可能难有体会,但是这个事实是存在的,因为演员和观众是即时真人呈现的。
2、对于戏剧艺术,演员是最后一道关卡,他们时刻都在创造“最终作品”。不管编剧怎么写,导演怎么导,理论上,演员都有可能在最后一刻改变(能够改变,但不意味着有权力改变,不过这是后话),而他们的任何行为,都是最终作品。换句话说,演员在戏剧上有着的“最终决定力”。
“电影艺术在于导演”的实践反映:
1、导演在视觉艺术上有“最终决定力”。演不好?重来。灯光不成?再来一条。
2、导演可以帮助任何人干任何事,他的影响力最大。举个例子,他可以帮助演员塑造角色。牛吧!他可以通过几个镜头剪辑,顿时让这个人的形象丰满,即便演员就站在那儿站着不动。牛吧!戏剧里创造角色的只有演员,导演只能管角色的强弱和气场的基本分布,非常间接。